“让我们默哀,为先烈们遥寄思念;让我们鞠躬,为先烈们致以崇敬……”今年是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为庆祝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华诞,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的“自由花”小队的同学们进行了“访雨花圣地,忆十万忠魂”红色主题研究活动,并拍摄了视频传承雨花英烈精神,弘扬中华红色文化。

据了解,今年第十七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特别设置了红色专项赛道,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积极响应团中央与团省委的号召,组织广大学生参加是希望能够通过社会实践让他们接受红色教育,能“把红色资源利用好、把红色传统发扬好、把红色基因传承好”,同时,还希望通过学生们的优秀作品成果来感召更多青年学生,激励他们提升思想境界、自主学习和综合实践能力,担负起实现伟大梦想的历史使命。

南信大教师教育学院蒋国栋介绍,最初有这个想法是在上党课的时候,提到了入党动机问题,当时脑海里浮现的第一个词就是“信仰”。“作为土生土长的南京人,我非常清楚雨花台烈士陵园是寻找信仰的圣地。恰逢建党百年,又受到学校为迎建党百年发起的活动的影响,想去系统地了解雨花英烈和他们留下来的宝贵精神财富,就促成了我们‘自由花’小队的组成和后来的调研活动。我们组织的活动也受到了学院老师们的支持和帮助。”

据了解,“自由花”小队的命名灵感来源于陈毅元帅所作的《梅岭三章》组诗中“取义成仁今日事,人间遍种自由花”。选择了先辈们“人间遍种自由花”这一对于未来共同的美好祝愿中的“自由花”三字作为队名,以此缅怀雨花英烈事迹,传承雨花英烈精神。队伍一共8人,都是土生土长的南京人或者是住在南京的,对于南京这片土地都有非常深厚的感情。

在这次寻访英烈的活动中,同学们收获了很多,最首要的是精神上的洗礼。“‘信仰是在你看不见终端楼梯的时候,因为你相信,所以踏上了第一级台阶。’我特别喜欢这个比喻。这是我在尽可能地查阅网络上所有与雨花英烈精神相关的资料时,看见的一句话,是五年前一名大二学生说的。”项目负责人王浩然同学说,雨花英烈精神的实质是“信仰至上、慨然担当、舍身为民、矢志兴邦”。实质中最重要的一点,也是雨花英烈精神区别于其他红色文化的,就是“信仰至上”。据统计,雨花台烈士的平均年龄不满30岁,他们大都家庭富裕、学历高,而支撑着他们在敌人白色恐怖下依然坚持斗争、敢于斗争的,就是“信仰”。“我认为坚定信仰应是入党考察的重点之一,也是作为合格共产党员最重要的一条。作为入党积极分子的我们,也有责任弘扬雨花英烈精神,让‘人间遍种自由花’的信仰、信念、信心坚定在每一个中国人心中。”
曹馨悦说:“雨花台,一个历史的标志,一段城市的记忆,一个国家的生命。在中国共产党成长的道路上,千万革命烈士在雨花台慷慨就义、英勇赴死,回顾那段腥风血雨的艰难历程,我的内心久久不能平静。壮烈牺牲的革命烈士们用生命为我们铺好通往胜利和解放的路,走在这条路上,‘雨花台’精神始终引领一代又一代中国青年在自己的事业中舍生忘死、自强不息。作为新时代的青年,作为社会主义的接班人,我们访问雨花台,我们学习党史,我们为英雄悲歌,我们为时代欢唱,始终走在为共产主义事业而奋斗的道路上,汲取先烈的勇气和智慧,让‘雨花’精神薪火相传,生生不息!”
董梦晗说:“我对冷少农烈士《写给儿子的信》一文中‘收到你的信,使我无限的欢欣!使我无限的惭愧!你居然长这样大了,你居然能读书写字,并且能写信给我了。我频年奔走,毫无建白,却得你这一个后继希望,这使我是多么的欢欣啊……’这句话感触良多。这句话中连用两个‘无限’,强烈地反映出冷少农在收到孩子的信时既激动又愧疚的复杂情绪,让我们感受到了那个年代中作为男人在顾家和救国两者中抉择的苦楚。因为身负革命重任,让冷少农长期不能回家,对家庭和孩子的思念却与日俱增,而这也从侧面反映出了一个革命先烈的铁骨柔情,作为一个有血有肉的普通人,他们舍弃了自己的小家而选择了为解放千千万万劳苦大众而义无反顾地战斗,这样舍己为人的精神令人敬佩。”
同学们还对互联网上现有的近十年来传播雨花英烈精神的活动进行了整理,将活动分为了思政教育、史料研究、文艺创作、媒体宣传、红色文创五类。从数量上看,文艺创作类的活动占比最大,且形式非常丰富,涵盖舞台剧、影视、音乐、书籍、展览等。王浩然说:“未来如何进一步推动红色文艺创作,吸引更多的受众,也是需要思考的事情。而对于红色文创类活动,分析其占比最小的原因:出现时间相对较晚,发展和研究此类活动时间短等。我们也期待红色文创的多元化和创意开发,希望有更多的满足消费者期待的红色文创产品面世。”
【来源:紫牛新闻】